2010年7月14日

政大數位典藏智財管理機制與模式研究簡報

政大數位典藏智財管理機制與模式研究簡報
王梅玲、劉吉軒、陳起行
990715


一、計畫背景
近年來政治大學在數位典藏計畫發展,投入相當多人力物力與金錢,有了豐富的成果,數位典藏與內容並具有數位經濟價值。為提升使用者利用還需要對數位典藏有效的加值應用實行,然而進行加值利用時,擬定策略或模式管理其智慧財產權,並且考慮數位典藏與資料庫智財相關的法律,和數位典藏與資料庫的智財管理問題,都成為目前面臨的重要智財權課題。
本計畫於民國九十七年十月起至九十八年三月進行,其來自民國97年的「政大智財藍海策略」會議,吳思華校長在會議中對智財藍海策略指示下列要點:「大學除了創造知識,還必須有效轉化知識,這是一所卓越大學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所面對的挑戰」,這些話道出智慧財產權在大學在數位經濟時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研究主題為「數位典藏之智財管理與機制」,研究範圍包括政大建置的數位典藏計畫資料庫與數位內容計畫,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探討政大數位典藏計畫與資料庫智財權現況;(2)研究政大數位典藏與資料庫的智財管理問題;(3)調查政大數位典藏計畫與資料庫系統智財權現況;(4)研究政大數位典藏與資料庫智財相關的法律;(5)建議政大數位典藏之智財管理機制與模式; (6)對政大未來的智財管理中心提出建議。
本計畫執行團隊成員包括王梅玲、劉吉軒、陳起行、譚修雯、吳姵瑩、林明世,分別執行下列任務如下:(1)數位典藏與資料庫智財權調查研究小組-劉吉軒館長、譚修雯組長;(2)數位典藏與資料庫智財法律研究小組-陳起行教授、林明世;(3)數位典藏加值應用與智財管理機制研究小組-王梅玲所長、吳姵瑩;(4)政大數位典藏智財管理與機制與模式-王梅玲所長、劉吉軒館長、陳起行教授;(5) 彙整三小組研究成果撰寫計畫研究報告-王梅玲所長、譚修雯組長、吳姵瑩。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包括:(1)文獻探討、個案研究、焦點團體訪談;(2)邀請數位典藏智財法律的學者專家進行演講與座談;(3)舉行焦點團體訪談,邀請政大目前數位典藏計畫與資料庫發展主要單位,以及邀請數位典藏計畫與資料庫智財學者專家共同研討;(4)調查圖書館與政大數位典藏與資料庫個案資料,蒐集現況、管理以及智財問題。


二、政大數位典藏與數位內容現況
本校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內容的建置已取得豐富成果,從早期索引書目資源的編製,逐漸發展以全文影像、網路公開傳輸的方式,呈現數位典藏成果。但也發生許多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數位典藏與數位內容製作的流程中,從數位典藏原件資料(典藏品)的著作權處理、數位典藏與數位內容成果的著作權歸屬、數位典藏與數位內容成果的著作權保護至授權管理的應用考量等。
經過本專案計畫調查整理,發現本校23個單位(含研究中心及系所) 已建置60種數位典藏、數位內容、及資料庫系統資料,顯示本校已在數位典藏取得豐富成果。本計畫利用個案研究,透過代表性的12個案進行研究,藉由多元資料的蒐集及多重的比較分析,以歸納分析規律性相關的資料。本計畫的個案研究包括如下:


1. 圖書館數位典藏計畫的社資中心珍貴文史資料數位化;
2. 政府人事異動資料庫;
3. 名人史料數位典藏;
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報;
5. 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史料資料庫,
6. 「茶言觀政」校園影像記憶網站;
7. <<民俗台灣>>數位化;
8. 陳芳明老師捐贈手稿8種數位典藏計畫;
9. 外文中心數位線上學分課程;
10. 外語學院外語學習者語料庫;
11. 中文系金觀濤近代中國思想史專業數據庫;
12. 圖檔所台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等12個案。


藉由發展現況、數位典藏及數位內容建置過程遭遇到的智慧財產權問題、智慧財產盤點調查等議題進行分析與討論。本計畫綜合分析發現本校數位典藏問題包括:數位典藏原件、資料的著作權、數位典藏的著作權歸屬、數位典藏成果的著作權保護、與授權的管理應用、授權合約的簽訂等問題。本計畫對於相關的12個數位典藏個案進行初步的智慧財產盤點,由所屬計畫單位填寫盤點單後,彙整歸納。


三、政大數位典藏與資料庫智財權與管理問題
1.圖書館進行數位典藏時,是否有可依循之基本原則?
2.圖書館館藏中的舊籍圖書,能否進行數位化掃描,智財權是徵詢作者?還是出版商?
3.日據或戰後初期的圖書,出版時間已超過五十年,出版社已不存在,但作者存歿不明?
4.出版時間未超過五十年,出版社已不存在,但作者下落不明,如何獲得授權?或是應如何處理?
5.日據或戰後初期的圖書的期刊,能否整本掃描重製?並提供公開使用?若是沒有原始期刊,只有後來的復刻版,雜誌社及後來的復刻出版公司都已不存在,能逕行掃描嗎?
6.期刊掃描若要尋求授權,是徵求雜誌社?還是作者本人?若雜誌社已關閉,作者是筆名不可考,是不是可以重置並公開傳播?
7.對於日文著作之內容掃描,是否可設定於校內使用,不對校外開放?
8.圖書館接受贈送的資料,如手稿、書信、照片能否直接數位化?其中若有非作者本人相關資料時,如何處理?例如:方豪贈書中有英歛之的日記,圖書館能將英歛之日記掃描放置於圖書館網頁上嗎?
9.戰後初期的期刊,雜誌社已不存在,但總編輯手上有留存的期刊,能不經作者同意,直接全文掃描,公開傳播使用嗎?
10.北區大學外文中心「數位線上學分課程」發展計畫數位線上課程的著作權屬於教育部還是外文中心?課程製作的書面稿,老師負責文稿製作書面課程,再由助教錄音錄影檔放在網站上,著作權如何歸屬?
11.中文系金觀濤教授「中國近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金教授於政大講座教授期間,所進行的資料庫學術研究資源的徵集、整理及編輯,其智財權歸屬問題,(1)所徵集的研究資源本身發表的年代為何?是否需要取得授權?可否重製與公開傳輸?(2)金教授擔任本校講座教授期間之各項著作的權利歸屬為何?是否有合約明確規範?
12.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台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本計畫關於蒐集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資料部份,在執行時遭遇下列問題:(1)不熟悉契約的擬訂方式。(2)翻拍或掃描照片之著作權歸屬問題,本計畫處理台灣分館所提供之資料,多以掃描方式進行處理與典藏。目前已完成之數位化資料僅供教學使用而不供公開取用或展示。若未來將資料公開,還包括以本資源與第三方交涉資料之授權方式、完成品之版權歸屬與問題。
13.專屬授權與非專屬授權的協定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會遭遇到的問題是取得授權後,進行加值利用後,能夠再次授權利用嗎?例如研發新商品,可以再次授權。國際合作和交換,可能涉及之授權和權利取得問題,若是非專屬授權及可以再次授權出去,但是對於經過數位加值後的產品的授權問題,則難以進行認定。


(二)數位典藏智財權管理問題
(A)資料庫建置的著作權問題
1. 與課程數位化結合
2. 資料庫的計價機制
3. 資料庫推廣並且開放使用
(B)數位典藏授權問題
1. 授權合約簽定需要法律諮商
2. 需要設計授權機制與授權平台


四、政大數位典藏加值應用與智財藍海策略
以下分三方面探討:數位典藏發展策略;數位典藏加值應用模式;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結合。


(一)數位典藏發展策略
1. 沒有問題的可以先做
2. 單純的優於複雜的,年代早的優於年代晚的
3. 從沒有版權爭議的做起
4. 評估利益
5. 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宜與教學研究結合
6. 數位典藏配合政大特色與強項發展
(二)數位典藏的加值應用模式
1. 找出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的共通性
2. 建立回饋老師機制
3. 數位典藏商品化
4. 考量使用者付費
(三)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結合
數位教學做加值應用比較沒有著作權問題,像學校的數位學習網可作加強,介面還不夠友善,讓老師廣泛應用時,要用到非常友善容易,太複雜上去的人會很少,如何把技術層面作到,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努力。數位學習在國際上蓬勃發展,台灣受限於教育部的限制,不像是美國數位學習線上修學分,可以給學分不見得可以拿學位。政大有相當好的資源與條件,把政大現在各系所在數位教學進行有效應用,經探討發現有特色的例如法學院、傳播學院、商學院的很多課程,對於非政大的學生、社會人士、國外人士或是華文的學習,或有對於相關研究有興趣的人士,能有良好的幫助。


五、政大數位典藏與數位內容智財管理的建議
1、建立數位典藏與智財管理制度與作業流程
2、建立數位典藏與資料庫智財盤點機制
3、研究授權模式並訂定授權合約最佳實務
4、著作權實體法
5、釐清系統服務業者的責任
6、使用者付費機制的研究與推動
7、建立授權機制
8、網路跨校及機構之授權平台機制之研議
9、建議本校成立智財管理中心有效經營管理數位典藏與資料庫的智財權
本計畫建議本校成立智財管理中心,有效管理與經營數位典藏與資料庫的智財權。希望將全校數位資源集中在一個平台上面,建立出政大品牌,有特色的東西集中,透過平台便於管理和應用,建議能建立智財管理中心,以著作權為主。規劃成立智財管理中心,因為大學是教學研究與創造知識的場域,如何將知識轉化為智能,讓知識發揮再利用的價值,相關智慧財產的產出與授權應用的管理隨即應運而生,政大出版社整合智財管理中心,以政大在文法商的高知名度及眾多資源,整合文法商資源,奠定政大在這方面特殊立基市場,等到具有市場資源整合以後,透過共通的入口網站進來才加以利用。
六、智慧財產管理中心的建議
智慧財產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務應為內部智慧財產管理;外部技術移轉、行銷;產學合作時為本校與企業協商的窗口。建議智慧財產管理中心設置目的與功能:
1.法律諮詢及典藏品(原件)著作權取得的法務支援。
2.智慧財產權的價值評估。
3.智慧財產權規劃管理:包含智慧財產的保護、基本規範制定、規劃智慧財產策略方針、校外市場行銷專業、修正價值評估之錯誤、降低擔保風險、提昇智財價值之落實等。


本計畫建議智財管理中心的未來任務包括如下:
1.建立數位典藏與資料庫智財機制。
2.建立數位典藏與資料庫智財管理系統整合平台。
3.訂定智慧財產管理流程,授權管理系統的建置與維護。
4.建立數位典藏智財盤點資料庫系統與作業流程。
5.訂定智慧財產政策。
6.智慧財產相關法律諮詢及授權的法務支援與處理。
7.相關研發成果的技術與市場評估。
8.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推廣與應用。
9.產學合作相關政策的研議、法務訂定與諮詢。
11.有關智慧財產權的申請與登記等事項。
12.有關智慧財產權侵害案件的處理。
13.整合多元資源進行跨校合作,建立智慧財產代理機制。


由於智財能包括科技、法律、人才、數位典藏經營等多元概念,建議政大智財管理中心需聘請數位典藏、數位內容、智財法律人才,建置數典智財策略機制與系統,訂定相關政策,協調智財盤點作業。協助全權數位典藏與數位內容的製作工作人員,在可能遇到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如典藏品(原件)著作權取得、成果的著作權歸屬、加值應用的授權等,皆可由智財管理中心統一處理,可有效協助製作單位在處理的困擾與工作成效。


大學生如何培養資訊素養能力以提升競爭實力

大學生如何培養資訊素養能力以提升競爭實力
2010年7月12日武漢大學首屆學生社團國際交流營演講稿
王梅玲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990712


講綱
l 大學生需要具備競爭實力
2 什麼是資訊素養能力
3 美國與台灣培養大學生資訊素養的方式
4 給參加交流營的大學生建議



陳院長、彭教授,各位同學大家好:
很高興來參加武漢大學舉辦首屆學生社團國際交流營活動,我今天以「大學生如何培養資訊素養能力以提升競爭實力」為題與大家談一談。我現在政治大學教學,今天看見同學一張張年輕的臉孔,使我想起在唸大學的時代,我是臺灣大學畢業,我們從前有一位校長叫傅斯年教授,他是歷史學家,曾擔任過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在1949年台大校慶演說時,他問台大的學生為何唸大學?他先引述斯賓諾沙的話:「我們貢獻這個大學於宇宙的精神」再闡釋對台大學生的期望。


一、 大學生需要具備競爭實力
(一)大學生為何唸大學
傅校長勉勵台大學生以尋求真理為目的,以人類尊嚴為人格,以擴充知識,利用天然、增厚民生為工作的目標。他以「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來培養台大人,其中「勵學」是他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大學四年最重要不可以辜負的。這一席話在我唸書、工作或為大學教師時均深刻影響著我。
如今我對現代大學生上大學也有一些新的想法。我以為主要有三:第一是認識自己,如同德爾阿波羅神殿上刻著「Know Thyself」,要認識自己的興趣與特質,才能充分發展自己,未來的人生才會學以致用,發揮自己所學,真正快活人生。第二是學習如何學習,為自己加值。這個世界變的很快,這四年應要學會系統思考、培養深度思考,學習終身學習,並懂得學習如何學習。第三是培養自己競爭實力,由於電腦網路科技以及全球化與國際化,今天同學面臨不僅是學校同學的競爭,也面臨要與亞洲、歐美等全球各地的大學生競爭,故首要在培養大學生核心競爭實力。


(二)競爭實力的重要
在我的年代,還有許多人一輩子沒出國過,不知道美國,沒有看過倫敦、巴黎。但是你們這個時代的大學生不同,今天國際交流營就把許多國外大學生帶來,所以你們會面臨更激烈的競爭,故在大學時代要培養關鍵素養。什麼是關鍵素養?OECD在1997年開始研究「關鍵素養的定義與選擇」DeSeCo。他們界定21世紀公民的關鍵素養是「能成功回應個人或社會要求的能力」。所以素養不是知識,不是技能,而是包含個人獲取和應用知識、認知、技能的能力,以及態度、情緒、價值和動機等。素養是可以在合適學習環境中學習而來的,而且終生學習。所以一個成功的大學生應該在大學不僅培養個人適應世界能力,還需培養形塑世界的能力。


(三)資訊與知識社會形成,終生學習的重要
資訊在現代人學習、生活、工作、休閒娛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人類社會歷經許多變遷,從農業社會演進到工業社會,進一步形成今日的資訊社會。近年來,資訊爆增與知識管理的複雜與多變,使得人們常苦於資訊焦慮與資訊超載的煩惱,因此成為一個具有資訊素養,懂得運用資訊的人才能在今日資訊社會中安身立命,而資訊素養成為現代國民必備的生活知識與技能。電腦與網路科技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具爆發力的發明,不僅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經濟、文化、政治各層面,還將人類從工業時代帶進資訊社會。
現在社會組織機構利用資訊與相關科技來提升工作效率與從事革新,同時致力產品與服務的品質改良而增進效能與競爭力。社會大眾重視資訊使用、致力提升資訊利用水準。迎接資訊社會,民眾認識到知識是重要的資產並且需要終生學習。現代社會工商企業與組織機構的經營方式以資訊為主,資訊產業受到重視並蓬勃發展。對每一個人而言,個人的資訊利用更為重要,而且由於學習社會的到來,個人均需要成為終生學習者。


二、 什麼是資訊素養能力
每個人對資訊有需求,並存在於人生各個階段,人之所以產生需要資訊的感覺,是由於意識到自己有某些方面的不足,而需要其他外來的知識來解決這些腦子裡、想法上的不足現象,所謂的資訊需求便會產生。個人與團體皆有資訊需求,且是多方面的,可歸納下列四方面:工作的資訊需求,學習與研究的資訊需求,生活的資訊需要,與休閒的資訊需求。
今日社會重視資訊的運用,促成資訊與知識快速成長,並造成資訊爆增現象。隨著各類電子媒介的發展,人類近30年產生的資訊遠超出過去5,000年的總和。有人舉例說明,今天1份《紐約時報》所包含的訊息量比17世紀1位英國人一生閱讀的資料要多。資訊社會的來臨,在電腦與通訊科技高度發展之下,資訊爆增,人們面臨如何找尋資料解決問題的困難。
高等教育也正尋求改革,加上終生教育與學習的理念的推展,另一方面,美國圖書館界在1989年提出「資訊素養」的觀念,並倡導個人與團體要成為具備資訊素養的人。其後在英國、澳洲、我國陸續推動資訊素養的觀念與活動。資訊素養是什麼?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年界定:「係培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在需要資訊時能有效地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的能力」,這是現代國民的基本要件。由於資訊爆增對於個人生活、工作均發生重大影響。因此每個國民均須具備資訊素養,即不僅了解什麼時候需要資訊,並且能夠辨識、找到、評估、及有效使用以幫助其作決策以及解決問題。具備資訊素養的國民並可在民主社會中成為有效的決策者與民主社會的良好參與者。此外,具備資訊素養國民也可成為終生學習者,有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與創造優良的生活品質。
資訊素養常與資訊科技技能聯想,其實二者概念並不相同,資訊素養在個人、教育系統與社會有更大應用。資訊科技技能包括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電腦素養主要學習電腦軟硬體、資料庫與其他科技以達到學術、個人與工作目標;網路素養是有關網路概念與網路科技的使用;而資訊素養則是有關資訊瞭解、查詢、評鑑與運用的活動,雖然也要懂得運用資訊科技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透過批判性區辨與理解以到學習與知識建構目的。所以資訊素養與電腦素養、網路素養有關,但不相等,不可混為一談。
美國ACRL的〈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提供評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架構,希望提供老師、館員及關心資訊素養人員課程設計與評估成效的參考。其主張資訊素養是能夠發現並辨別自己的資訊需要、知道在哪裡找到有用的資訊、有能力判斷資訊的正確與否,並且能夠重新組織和呈現資訊,有能力使用資訊的人。一位有資訊素養的大學生是:(1)知道資訊需要的範圍。(2)有效的取用需要的資訊。(3)批判性評鑑資訊與資訊資源。(4)知道整合資訊到自已的知識庫。(5)有效應用資訊來實踐各項任務。具備檢索資訊的能力。(6)能夠合理倫理與合法使用、取用與應用資訊。


三、 美國與台灣培養大學生資訊素養的方式
(一) 培養大學生「六大資訊技能」
資訊素養具體來說是資訊利用的技能,即資訊查詢與應用的能力,成為現代國民必備的條件,也是熟悉運用資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教育學者專家指出,要有效解決資訊問題,找到有用的資訊,必須掌握「六大資訊技能」(Big Six),這些是在資訊社會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只要能夠適時掌握並運用這些步驟,相信必能在資訊時代中無往不利,這六大技能有前後次序,其方法與步驟如下。
資訊技能步驟
說明
1. 定義問題
清楚知道問題所在,同時能夠確定所需要的資訊。許多人在面對自己的資訊問題時,經常無法清楚界定問題的所在,因而也無從著手尋找適切的資訊。
2. 建立資訊搜尋策略
先要確定可用的資訊資源,包括資訊系統與資料庫範圍,以及列出利用資訊的優先順序。
3. 找到與取用資訊
找到資訊資源加以利用,並取得資訊文本。
4. 使用資訊
l 選擇並閱讀資訊,同時加以摘要記錄

5. 綜合運用資訊
l 將資訊重新組織並呈現,作成報告、企畫書、調查、研究論文等。

6. 評鑑
評鑑資訊成果以及檢討有效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大學開設資訊素養課程
歐美重視大學生的資訊能力,普遍開設課程與活動,並需要大量圖書館資源與服務支援,以及電腦與網路科技的運用。資訊素養課程開設方式有多種,有些由圖書館開設「圖書館利用」研習班或導覽課程;有些利用電腦或網站製作線上圖書館教育導覽工具;有些在學校開設通識課程,以單獨課程授與學分方式上課;有些是將資訊素養融入各學科或各領域課程之中。大學開設的資訊素養課程可分為三種模式:(1)單獨課程模式:可應用在較高或較低年級課程中,強調培養辨識資訊需求、找尋資訊、評估資訊資源、資訊應用與合乎倫理及法律能力。(2)整合或分散課程模式:由不同學門領域合作培養系列資訊素養能力,可以融合在較高層次的課程。此模式依學生學門納入資訊素養教育,能加深學生對於該領域資訊素養重要的了解。(3)開設數位課程。將電腦與網路科技的運用,資訊素養課程開始運用數位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學生來自不同院系,若透過數位學習,將可節省同學集體到教室上課與到圖書館利用教授指定參考書的時間,以及使學習更有效率。
歐美各國均將資訊能力與閱讀、寫作、數學並列為當今大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鼓勵大學廣開「資訊素養」相關課程,以培養學生有效運用資訊與創造知識的能力。參考美國學院與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簡稱ACRL)〈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主張培養具有資訊素養大學生,使其成為終身學習者,並訂定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適用於所有學門、所有環境和所有層級的教育,如今美國大學普遍推動資訊素養教育,而ACRL標準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ACRL研訂的資訊素養能力標準不僅可以設計課程也可評估大學生資訊能加。其包括5大標準(standards)、22項績效指標(performance indicators)與87項成果指標(outcomes)。主張資訊素養的大學生至少應具備下列五項能力:其訂定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標準包括五大項:(1)能夠界定釐清其資訊需求。(2)能夠選擇最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資訊檢索系統以取得所需資訊。(3)能夠批判性評估資訊及其來源,並將所選的資訊融入自我知識。(4)個人或是團體都能夠有效利用資訊以達成特定目標。(5)能夠了解與資訊和資訊科技相關的倫理、法律與經濟問題,並合理合法使用資訊。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簡稱CSU)在1995年提出一個創新計畫,指出該校必須建立一套資訊素養水準及評估程序,以了解學生利用資訊和評估過程的基本能力,於是開始進行多年資訊素養技能評量計劃。1998年,成立Information Competence Assessment Task Force 任務小組。該校經過問卷量化研究與多面向質化研究獲得下列7種核心資訊技能,包括:(1)建構與說明一個研究問題或課程,不限於一個學科範圍之架構,而可以與外界了解溝通合作方式進行檢索。(2)針對一個研究問題來解決資訊要求,以建構一個檢索策略並且運用各種資源。(3)利用適當的科技工具找尋與檢索適當資訊,無論任何資訊形式。(4)組織資訊,運用分析、評鑑、綜合、與理解方式。(5)有效地利用各種媒體,創造與傳播資訊。(6)了解有關資訊的倫理、法律、與社會問題。(7)懂得從各種資訊資源與實務呈現資訊的技巧。
CSU發現學生對資訊素養網站教學之高度需求,因此另外建構資訊素養課程網站,發展線上資訊能力課程,名稱為「Please Select a Tutorial」。網站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備資訊能力,並促成合作學習與教學之發展。CSU線上資訊能力課程依核心資訊能力發展九大單元課程,包括:確認研究主題、決定資訊需求、檢索所相關資訊、使用科技工具取得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與綜合資訊、使用資訊科技以傳播訊息、瞭解倫理、合法使用與社會政治等相關議題、與大眾傳播媒體的使用評估與探討。
台灣近十年開始提倡資訊素養觀念,教育部近年來也重視,各學門領域融入課程敎學,其中以通識教育開授資訊素養課程為歐美普遍提倡的有效方式。台灣大學近年發展通識教育,也常在其中開授資訊素養課程,但名稱分歧,內容不一,教學差異內容甚大。
個人在政治大學開設[圖書資訊利用課程], 依據上述能力指標轉化研訂課程教學目標。本課程的開設係為配合21世紀資訊社會與終身學習風氣,希望培養同學資訊能力,即以批判和整合的觀點來解析資訊需求,有系統地蒐集所需資訊,評估資訊品質,進而有效地利用、管理與表現有用的資訊。本課程目標包括:(1)認識資訊與知識管理,以及資訊產製、徵集、組織、利用與傳播的轉換程序。(2)認識圖書館的功能、種類、以及各種資訊服務。(3)熟諳各類型之資訊。(4)學習如何利用參考資源與網路資源。(5)培養蒐集資料、資訊組織、資訊評估與撰寫報告之能力。「圖書資訊利用課程」,共有下列13單元:1.資訊社會與資訊素養、2.資訊服務機構、3.圖書館種類、4.資訊的種類與形式、5.圖書館線上目錄、6.期刊論文、7.新聞、學位論文、研究報告蒐集、8.參考資源、電子參考資源、9.資訊的評鑑、10.資訊蒐集獲取與創作、11.資訊檢索與技巧、12.網路資源與檢索、13.資訊倫理、法律與經濟問題。
教育部電算中心為發展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委託旭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大專校院通識課程圖書資訊應用數位教材開發及課程實施計畫」,以系統化發展數位教材融入教學為目標,透過跨校跨業合作發展「圖書資訊應用」數位學習課程,提供教師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本數位教材委託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楊美華教授、王梅玲教授、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謝寶煖教授、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莊道明教授,共同設計了五大主題18單元的教材內容,依照不同的學習情境模式分類如下所示。


1.能篩選有用的資訊
2.熟悉獲得資訊的管道
3.提升檢索資訊之能力
4.能闡釋、評估與組織資訊
5.善於使用與傳播資訊
• 圖書資訊樂園樂翻天
• 我的主題探索區
• 資訊導覽地圖快易得
• 逛逛資訊資源市集
• 就是愛上圖書館
• 圖書資源一把抓
• 網路資源輕鬆搜
• 期刊論文e把抓
• 報紙新聞媒體快樂尋
• 學術論文報告e把抓
• 資訊資源超級比一比
• 閱讀達人就是我
• 筆記輕鬆記
• 資訊公路平安行

• 企劃專家顯身手
• 報告輕鬆寫
• 簡報輕鬆做
• 引經據典增文采

(三)參加圖書館利用教育活動
而圖書館是一個最佳的資訊機構,是幫助人們找尋與利用資訊最佳的場所,也是最好的資訊素養教育中心。以往聯考時代,圖書館常是青少年讀書準備考試的場所,其實這是不盡然瞭解圖書館的好處,未善用其價值。美國與台灣的大學圖書館提供多元與豐富資訊資源:圖書館館藏豐富,典藏圖書、期刊、小冊子、各類印刷資料,以及視聽資料、光碟資料庫、電子資料庫、網路資源等多媒體,可支援個人與團體紀錄終身學習所需的教材及資料。圖書館是培養國民資訊素養的教育中心:圖書館重視推廣使用、圖書館利用指導與資訊素養的教育,提供資訊服務,幫助個人、團體、青少年學會利用圖書館與資訊檢索,教導使用資訊技能與培養資訊素養。圖書館為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與培養個人、團體發展終身學習技能,運用能力,而主動提供各種圖書館利用教育與資訊素養教育活動,包括:
(1) 培養應用圖書館的能力:包括認識圖書資訊資源、運用圖書館與參考資源等訓練課程。
(2) 培養應用電腦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電腦軟硬體、電子資料庫的使用及操作等訓練課程。
(3) 培養應用媒體的能力:包括視聽資料、微縮資料、光碟資料、多媒體資料的利用等訓練課程。
(4) 培養應用網路的能力:包括網際網路概念、網路資源蒐集與應用、資訊倫理等訓練課程。
(5) 培養資訊檢索資料庫與應用的能力:包括資訊需求分析、查詢資訊、閱讀資訊、過濾資訊、資料筆記與整理、組織資訊、評估資訊、報告撰寫、網路討論群、電子郵件利用、及網際網路資源運用等訓練課程。


四、 給參加交流營的大學生建議
1. 在資訊時代與知識社會中,培養大學生具備資訊素養將有助於其運用資訊從事學習與創作,並可培養其批判性思考與創造力, 以及終生學習的觀念。
2. 大學應積極在通識教育開設資訊素養課程,培養每一位大學新鮮人的資訊應用能力。
3. 大學結合數位學習優點,積極發展資訊素養數位課程,提供更多學生與民眾受教機會。
4. 參考美國ACRL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訂定中國的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5. 大學老師應與圖書館合作開設資訊素養課程,充分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與專業館員,以提供多元與活潑的教學環境。
6. 各大學合作發展資訊素養課程並建立教學資料庫,以提供全國教學觀摩與參考。

參考書目
Wang, Mei-ling王梅玲等編(2005民國94年)。Library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圖書館與資訊利用。Taipei, Lu-Jo, Open University.臺北縣蘆洲鄉:空大。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89).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January. .
OECD,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http://www.oecd.org/dataoecd/47/61/35070367.pdf>.
ACRL(2008),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2010年7月1日

University of Illinois 圖書資訊學院參訪紀要

University of Illinois 圖書資訊學院參訪紀要
王梅玲990327



University of Illinois 圖書資訊學院大門

與院長合照 與副院長合照


一、 GSLIS學院現況
(一) 概介與歷史
GSLIS是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圖書資訊學位,全名是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全美第一名圖書資訊研究學院,仍保留圖書館Library一詞在其院名中,保有圖書館學,但也結合資訊科學內涵。首先談談University of Illinois(UI),本校在美國是公立名校,尤其以理工見長,全校有69,678位學生,專任老師5,726人,研究專業人員8,953人,職員10,646人,是田納西大學之2-3倍之大學。學校有書店十分迷人,有三校區,Urbana是主要校區,還有Chicago與Springfield。而GSLIS就在Urbana校園中。
Katharine Sharp創始GSLIS於1893年,而PhD Program始於1948年,GSLIS致力於建立與發展圖書館與資訊科學之方法,繼承圖書館學傳統;將其核心原則移植至資訊組織、取用、使用與保存,以配合資訊社會需求。結合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以提升加強學習、教學與研究,並培養資訊專業人員,包括圖書館員、檔案人員、與博物館員、資訊架構工程師、網頁工程師、與資料管理者。
GSLIS目前有25位專任老師,585位碩士生、博士生53人、數位圖書館高級班CAS 57人,共702人。其中包括LEEP碩士321人,CAS 23人。518女生,180男生。448人來自Illinois本州,249外州與外國學生(52位外國學生)。此外,經100多年發展,目前有7150位校友,大多在Chicago、Washington、與California。校友支持GSLIS,每年大量捐款。
(二) 學程
GSLIS提供多元學程,包括碩士、博士、與碩士後研究以及LEEP線上學程,以及K-12證照班,共有下列5種學程:
1. Master of Science圖書資訊學碩士班
2. MS in Bioinformatics
3. Certificate of Advanced Study (CAS) in Digital Libraries
4. Doctor of Philosophy(PhD)(1948)
5. K-12 Library Information Specialists Certification
從1996年開始GSLIS提供LEEP線上課程。2009年US News & World Report評其GSLIS為全美排名第一名的圖資研究所,而在專長領域的排名,GSLIS在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第一名,Digital Librarianship第2名,而Information System第3名。
本所有豐富的研究能量與教師人才,2008年GSLIS共獲得美金10,000,000元研究經費,相當3.2億台幣,其研究成果豐富,主要向IMLS.、Library of Congress 、 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Illinois State Library、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爭取專案計畫。而GSLIS研究專長有下列7項:
1. History, economics, policy
2.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3. Information resources, uses, and users
4. Information systems
5.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6. Social, community, and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cs
7. Youth literature and services
GSLIS設立二研究中心,一是CIRSS,另一是Youth literature and library,Carol Palmer是CIRSS負責人,GSLIS《Library Trends》與《The Bulletin of the Center for Children's Books》。
(三) 碩士班學程
A. 教學目標
1. GSLIS碩士班培養學生最新LIS之理論與實務,透過LIS基礎,也藉由核心原則—資訊組織、取用、使用與保存(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ccess, Use, and Preservation),使學生不僅學習如何設計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s,也設計為人們服務之資訊系統。
2. 培養研究生熟練最新科技與方法,培養他們可到資訊相關產業工作,如圖書館員、檔案館員、博物館員、資訊架構工程師、網站設計師、與資料管理員。
3. 並在本所七大研究領域研習自己碩士班課程。
B. 畢業要求
本所畢業生需要40畢業學分,包括2門必修課程。
LIS 501: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Access
LIS 502:Libraries, Information and Society
必修6學分,34選修學分(其中12學分可以UIUC其他研究所或轉移其他學校學分)。一般學生可在1年2年畢業,最多5年。
C. 課程可在教室上課,也可透過LEEP線上課程。
D. 本碩士班培養學生電腦能力
1. 要求至少要具備:Elementary Technology Literacy, Email &BBS、Information Retrieval
2. 在GSLIS上課期望學生培養
(1) HTML/XML authoring
(2) Basic Linux(Unix)
(3) Database creation
(4)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LIS:包括重要Information Resources、Journal Indexes, full-text databases, online repositories & major websites
(四) 博士班學程
1. 簡介
GSLIS有悠久而聞名博士班,從1948年至今已61年,本學位配合社會與科技應用在資訊之產製、傳播、與取用上,本博士班以研究導向並具科際性(interdisciplinary)。最近發展Information in Society Specification資訊在社會專題博士班。
2. 博班畢業要求
博士班通常4-6年可畢業,共需修80學分。需修業48學分,32學分博士論文與研究工作,並且要通過資格考。Information in Society博士班修課要求必修下列課程:
(1) 590HF:History Found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 二個研究方法課程
(3) 590IS:Information in Society Seminar探討資訊系統、資訊機構與資訊基礎建設之歷史、政治經濟與政策分析。
(五) 數位圖書館高級研究證照班
GSLIS提供碩士後研究之數位圖書館高級研究證照班Certificate of Advanced Study in Digital Libraries(簡稱CAS),2005年成立。
A.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具備數位圖書館之科技導向背景,使其可以瞭解數位圖書館議題與服務,而從事數位圖書館設計師、決策者、與數位圖書館製作者。
2. 培養學生具有下列高級知識:
(1) 資訊資產管理
(2) 資訊與館藏模式
(3) 使用者導向設計
(4) 數位中介資訊服務
(5) Metadata標準
3. LIS碩士程度知識:
如基本資訊組織;索引與摘要;資訊需求與使用;參考與使用者服務;圖書館在社會中。
B. 畢業要求
1. 40學分,32學分修課,8學分專業計畫,2學期1暑期~5年可畢業,加上Final exam。
2. 要必修4門課,4門學程選修課。
3. 4門專門必修課程是:
LIS453 Systems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LIS590DIL Information to Digital Libraries
LIS590IML Information Modeling
LIS590MD Metadata in Theory & practice
C. CAS研究方向
1. 各種專門理論或應用之技術
2. 資訊組織與使用工具
3. 學習環境
4. 促進社區資訊支援
5. 社會互動的相關領域
二、 數位學習LEEP在職專班
(一) LEEP簡介
1. LEEP始於1996年,由於外校有許多學生想上GSLIS課,但無法到校園上課,所以LEEP Program開始發展,如今LEEP線上課程支持GSLIS三種學程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AS,K-12 LIS Certificate
2. GSLIS LEEP是利用電腦科技,提供同步、網路教學,當老師教課時life sessions學生可聽見老師上課,也可看簡報檔slides,看圖片聽音樂或是錄音。老師也可與學生用線上討論chat討論,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而LEEP工程師也不斷測試定義開發新技術,以保證師生可獲最新教育經驗。
3. LEEP目的是:(1)使有能力學生可以不受地點限制接受LIS教育;(2)可實驗一些新教學與學習媒體與科技。
(二) LEEP學生
從1996年第一年31學生,目前LEEP已有600位畢業生,本年LEEP人數有32位,來自己Illinois州,與其他州,其他國家。80%女生。
(三) 課程設計
1. MS LEEP課程要修40學分。
2. 必修課程
501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 Society
502Libraries, Information and Society
3. 40學分包括:2學分實習課要在家附近資訊中心完成。2學分獨立研究。8小時學分碩士論文,24小時修課學分。共40學分。
4. 每位LEEP一開始暑期要到GSLIS參加10天校園暑期班,完成2小時學分LIS502課程,以及系列非學分之科技研習班。
5. 每學期有7天要回校參加課程訓練班。在學期中間。
6. 上課方式包括:face to face,同步與非同步上課。
7. LEEP每一門課均需要有學生助理幫忙與設置。
8. 目前共有49科LEEP課程提供。
(四) 線上平台
1. LEEP用Moodle線上系統,加上Live Session使用Elluminate軟體幫助老師同步線上上課,並與學生互動討論。
2. Moodle是open source軟體,GSLIS2006年開始使用Moodle功能包括:課程(講義、slide)、作業、課程討論、作業評分、團體討論、線上上課、行事曆、測驗工具、教學資源。
3. Elluminate是老師同步線上上課,可以
(1) 提供老師上課面板,呈現講義、影片、網頁
(2) 學生可用text message與老師互動。
(3) 錄製課程
(4) 紀錄學生互動紀錄
(五) 線上課程傳遞
1. 老師與學生無法在教室教學,所以藉由網路環境使老師教學,學生可學習。LEEP線上課程傳遞方式包括4要件:
(1) Syllabus section講義部份,包括課程大綱、課程表可與作業連結(assignment)與電子教師指定資料(e-reserve)連結。
(2) Archive過去上課錄音檔,過去上課錄音連結上課簡報檔slides。與text-chat logs學生上課討論記錄檔、連結。
(3) Bulletin Board Area佈告欄可連結各種討論。
(4) Live event content:連結線上同步上課。
2. 課程上課方式包括face to face、同步與非同步上課。
3. 同步上課用live sessions:每週老師上課2小時。
4. 課程設計包括:
(1) syllabus課程大綱(課程主題與讀物)。
(2) 作業 (個人與小組)
(3) 課程授課內容傳遞與學習活動(面對面上課、同步、非同步上課)之分配。
5. Live Session老師同步線上上課,老師用方式
(1) 老師上課用聲音傳遞,但包括有效應用互動、瀏覽簡報檔與網站瀏覽提供學生。
(2) 老師注意學生文字即時說話,並回答學生問題。
(3) 用小組討論
(4) 邀請學者演講
(5) 整合學生報告簡報
6. 非同步則是用conference在電子佈告欄區並要解釋每一科會議之傳播與討論方式。老師要想辦法促進上課參與,注意誰沒參與,而對沒參與者要傳遞內容。
(六) 學生學習評量
1. LEEP評鑑包括個別課程評鑑、學生學習評鑑、老師滿意評量、以及LEEP學程評量。
2. 學生評量包括:學生退學率、畢業率、以及學生錄取率,LEEP有很高95%在學率。
(七) 教師滿意度
LEEP有許多設計使得老師也很滿意,這是由於下列原因:
1. 老師參與LEEP課程規劃。
2. 使LEEP與老師研究領域配合,如電腦中介溝通、介面設計、合作學習等。
3. 可擴大碩士班學生來源。
4. 更好科技支援老師與學生。
5. LEEP學程結構提供一個學習社群。學生有各自社群,藉由小組作業合作與討論結合。
6. 每們課均有面對面與同步上課時間。
7. 學生特質與品質老師也滿意。
8. 有更多工具可以自由提供應用。
9. 可控制班級規模,一般是20-25人最好。
10. 與學生溝通品質良好。
(八) Online pedagogy 線上教學法
A. Pedagogical Theory教學法理論
本學程為提升線上課程,參考1987 Arthur W. Chickering 的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要點如下
1. Good Practice Encourages Students - Faculty Contacts
2. Good Practice Encourages Cooperation Among Students
3. Good Practice Encourages Active Learning
4. Good Practice Gives Prompt Feedback
5. Good Practice Emphasizes Time on Task
6. Good Practice Communicates High Expectations
7. Good Practice Respects Diverse Talents and Ways of Learning
本學程為提升線上課程參考Andragogy and adult learning theory要點如下:
1. Adults need to know why they need to learn something.
2. Adults need to learn experientially.
3. Adults approach learning as problem-solving.
4. Adults learn best when the topic is of immediate value.
B. 線上老師也是網站管理師
1. 發出線上通告
2. 送email給每一學生與全體學生
3. 建立線上討論區
4. 回應與主持討論論壇
5. 建立小組
6. 上傳課程講義
7. 管理學生作業
8. 設計考試
9. 評分作業與測驗舉行
10. 設定評分分數、給分數
11. 組織課程評分與計算成績
12. 可設定各科課程環境
13. 追蹤學生進度
數位學習系統平台還要提供下列功能
1. 決定課程提供或不提供功能
2. 可複製課程內容
3. 可存檔課程(Archiving)
C. 課程設計
1. 設計一致性,課程內容與標題
2. 一致性結構可使學習進行容易
3. 教學目標
4. 要使學生清楚作業評量與期望
三、 GSLIS研究中心及其成果
(一) 概介
A. 概述
GSLIS在全美是第一名的圖資學校,不僅其教學一流,並有開創的線上教育,其研究實力也十分堅強。全所有25老師,每位老師均有其研究專長,而GSLIS也設置若干研究中心,尤其CIRSS從2007年成立以來,研究成果十分豐富。GSLIS與University of Tennessee 的Dr. Tenopir主持中心營運略有不同,University of Tennessee研究中心像母雞帶小雞,由Tenopir領頭幫助全院全所去爭取研究經費。而GSLIS是以各位老師研究專長為主,用研究中心來整合幫助並創造GSLIS研究實力。所以UT CISI是行政功能,而GSLIS是真實學術研究實力加上行政管理。但是這是因為GSLIS人才濟濟。誠如先述GSLIS有7項研究領域,此也展現其研究實力。
GSLIS聘請各種學門領域老師,有LIS、電腦、歷史、系統等,跨學門領域,均有堅實理論有方法基礎,他門瞭解LIS領域需要從不同學門來探討資訊學informatics,從圖書館到更寬度的資訊系統與服務。GSLIS老師與許多機構均有合作關係:NSF;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IMLS);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與library of congress。
B. 圓桌論壇Roundtable
GSLIS研究活動表現主要有Corporate Roundtable與Research Center二種組織促成研究。在GSLIS我看見其研究所有強立領導力與行政管理,在全所教學推動與研究管理上。GSLIS從2003以來推動Corporate Roundtable圓桌會議。目前有2個主題:Metadata Roundtable與E-Research Roundtable。聯合圓桌會議是聯GSLIS老師、研究生與商學社群,從軟體工程師到企業教師、工商圖書館員到網頁分類師,均聚在一起討論。圓桌會議討論主題包括:組織資訊學、taxonomies/controlled vocabulary、mining問題與方案;taxonomies管理,包括標準、政策、研究計畫,如Text Encoding Initiatives,以及克服information silo精神等。
(二) 研究中心
GSLIS設置若干下列研究中心。
1. The Center for children’s books (CCB)
係一不流通之兒童圖書館,超過16,000冊圖書,而且支持兒童教學,所以GSLIS在專業教學Child Literature第一名
2. The Community Informatics Initiatives
與人們發展資訊與傳播科技以達成社區目的,CII建立創新社區網絡、社區科技中心、軟體與圖書館服務。
3.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Lab (ISRL)
資訊科學研究實驗室提供技術基礎建設支持研究、設計、影響分析、資訊科技評鑑,包括資訊與其資產、資訊服務與自用、資訊內容創造/管理。
4. CIRSS: Center for Informatics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Scholarship
這是GSLIS重要研究中心,是科學與學術資訊研究中心。
(三) CIRSS及其研究
A. 概介
Center for Informatics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Scholarship (CIRSS) 於2007年成立,其前身有45年之歷史Library Research Center,之前多作圖書館調查研究。2007年 CIRSS改變,從事許多科學與學術相關之資訊資源使用、影響與工具研究。其著重在學術研究社群遭遇資訊問題,以及提升與整合跨研究社群之數位資訊。
該中心依參與教授專長,與中心設置目標而有四大重要研究領域:館藏與典藏;數位人文學;電子科學;學術傳播與圖書館,示意圖如下:

CIRSS主任是Carole L. Palmer教授自2007年接手,目前有12位研究老師參與CIRSS,另有2位專任職員,以及17位研究生助理。圖書館有7位參加成員研究員。所以共有39-40研究員堅強陣容。
B. CIRSS研究計畫
CIRSS目的是提供一個催化劑功能,幫助許多研究計畫有關數位資訊Digital information與提升科學家與人文學工作。CIRSS有許多計畫是與科學與學術社群合作。
CIRSS最新研究主題是:科學傳播;數位人文學;館藏與metadata;下一代圖書館與博物館。有許多計畫來自NSF、IMLS、Mellon Foundation,包括研究生物資訊與e-science之資料保存需求data carat ion;與科學出版ontology整合;機構典藏發展,文化資產館藏OAI整合查詢;圖書館text mining與分析,數位音樂檢索與評鑑。
C. 主任Palmer教授的研究
Palmer教授主任研究主題與個人接近,她近年研究:
(1) 改善科學家人文學家,與科際研究人員之資訊取用與使用
(2) 數位館藏DCC之表述與異質性檢索之影響
(3) IR metadata發展IMIRD
(4) 科學資訊工作與合作
四、 參訪GSLIS心得
1. GSLIS成為優秀圖書資訊學校成功關鍵,主要是由於GSLIS有良好老師、學生,並且 在配置老師教學與學生十分用心。此外,GSLIS有很好老師均具研究專長與成果。其繼承圖書館學傳統又兼具創新,加上資訊之組織、取用、使用、保存、資訊系統等新發展元素。
2. 其研究中心如CIRSS,與Youth literature of library,並且出版優良期刊。
3. 1996年開放,研究線上教育LEEP,以開發線上IT與線上教學法,用研發與認真精神,不僅產生LEEP Program線上教育成功模範。
4. GSLIS還有Corporate Roundtable與外面單位與UIUC圖書館合作,提供每月不定期圓桌論壇,可以發表與討論許多所的研究議題、研究進展與研發成果。
5. GSLIS具備豐富資源與認真紮實的教學與研發精神。他們具體實踐:
(1)提供研究所教育以培養圖資學研究與實務領導人才。
(2)以紮實研究以提升資訊之保存與取用,結合傳統圖書館與數位圖書館二種方式,以及圖書館與其以外之各種重要資訊收集。
(3)提供圖書館員、資訊服務提供者與Illinois人民良好之服務。
6. GSLIS也是I-schools成員,是有志於致力探討資訊、科技與人關係與致力提高LIS領域能見度。7.CIRSS近年成立以數位資源應用在人文與科學學者上有許多研究成果,並且在數位圖書館與數位保存取得許多成果。

2009年3月31日

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

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
Guidelines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al Programs in Taiwan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
980331

編案:
本指南由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研訂,並於民國97年12月通過該會年會討論後公佈。

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是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基礎,為學門與教育的共識,也是評鑑的依據。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訂定本指南,旨在提供各圖書資訊學系所發展與制訂:(1)教育任務與目標;(2)課程;(3)教師團隊;(4)學生;(5)行政管理;(6)教學資源與設施等項目之參考依據。本指南參考國際與英美等國之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並透過焦點團體訪談,由圖書資訊學界相關人士就臺灣社會實際需要進行討論研訂而成。

一、 學門的定義與範圍
1.1學門定義
「圖書資訊學」(以下簡稱本學門)係為因應資訊社會的需求,以圖書館機構為主體,擴大到資訊與資訊服務為中心任務,而以人、資訊、科技為主軸,研究資訊與知識,並提供其管理、傳播與利用之服務與技術的一門學科。
1.2學門範圍
為促進個人、團體、社會對資訊利用與流通,本學門涵蓋資訊與知識之產製、辨識、選擇、徵集、組織與描述、儲存與檢索、保存、分析、解釋、評估、傳播,以及資訊場域服務與管理。
1.3教育適用範圍
教育適用範圍涵蓋大學部、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專業學程與繼續教育。

二、教育任務
2.1教育任務
圖書資訊學系所(以下簡稱系所)之教育任務,應配合圖書資訊學之專業價值,說明其在社會、文化、經濟、科技、政治環境之教育目的。圖書資訊學系所應是高等院校中獨立的單位,瞭解服務對象,並回應本國需求。圖書資訊學教育應涵蓋相關專業繼續教育與訓練。
2.2教育目標
圖書資訊學系所之教育目標必須研究其哲學體系、圖書館與資訊服務專業領域中之相關知識技能、 原則方法與核心價值。教育目標如下:
2.2.1 呈現圖書資訊學的特色,係以人、資訊、科技為主軸,研究資訊與知識,並提供其管理、傳播與利用之服務與技術。為促進個人、團體、社會資訊利用與流通,本學門涵蓋資訊與知識之產製、辨識、選擇、徵集、組織與描述、儲存與檢索、保存、分析、解釋、評估、傳播,以及資訊場域服務與管理。
2.2.2 圖書資訊學教育在培養具備資訊與知識的產製、徵集、組織、儲存、檢索、傳播與利用人才。
2.2.3 大學部教育目標係培養圖書館與資訊相關機構服務、經營與管理的基礎人才。
2.2.4 研究所教育目標係培養圖書館與資訊相關機構服務、經營與管理、研究與教學的中高階人才。
2.2.5 系所訂定教育目標宜涵蓋下列項目:
2.2.5.1.1 反映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哲學、理論、原則及倫理。
2.2.5.2.1 反映學校重要政策與專業理念,以及專業組織重要政策與宣言。
2.2.5.3.1 反映圖書資訊學的教學價值及服務目的。
2.2.5.4.1 反映圖書資訊學研究的重要性。
2.2.5.5.1 反映圖書資訊學成果應用於其他領域現況,以及與其他領域之關係。
2.2.5.6.1 反映其他學科應用於圖書資訊學的重要性。
2.2.5.7.1 反映圖書館與資訊服務在快速變遷的科技化、多元文化與全球化社會中,應發揮功能並滿足服務社群的需求。
2.2.5.8.1 反映各專業學程服務對象之需求。

三、課程
課程設計依據本指南學門定義範圍及教育目標,藉由教師傳授,提供學生專業價值、理論、原則、實務的研習。
3.1課程原則
3.1.1 系所課程設計能提供圖書館與資訊相關機構專業人員,發展專業能力,使其在服務機構中達成工作任務。
3.1.2 系所提供學生建構連貫的學習計畫,使學校專業學程與個人需求相符,培養職涯所需能力。
3.1.3 系所提供跨領域、科際整合課程與實習活動。
3.1.4 強調知識是不斷演化的主體,可從其他相關學門反映基礎與應用研究的成果。
3.1.5 整合理論、應用與科技。
3.1.6 回應快速變遷的科技化、多元文化與全球化社會的需求。
3.1.7 系所依據教育層級提供課程,並視需要增設專長課程。
3.1.8 提供本學門未來發展方向。
3.1.9 促進專業繼續研究發展。
3.2課程結構
圖書資訊學系所配合教育目標提供課程的結構如下:
3.2.1 專業倫理。
3.2.2 資訊資源發展與管理。
3.2.3 知識組織。
3.2.4 知識傳播與服務。
3.2.5 資訊科技知能。
3.2.6 資訊素養教育與終身學習。
3.2.7 研究方法。
3.2.8 圖書館與資訊相關機構管理。
3.3核心課程
圖書資訊學課程核心領域如下:
3.3.1 資訊社會環境、資訊政策、資訊倫理與資訊發展歷史。
3.3.2 資訊資源產製、傳播與利用。
3.3.3 資訊與知識組織。
3.3.4 資訊取用與檢索。
3.3.5 資訊服務與使用者研究。
3.3.6 資訊資源管理與知識管理。
3.3.7 資訊分析、解釋與研究。
3.3.8 圖書館與資訊相關機構管理。
3.3.9 資訊科技應用在圖書館與資訊系統服務。
3.3.10 資訊與圖書館利用的評鑑。

四、教師團隊
系所藉由教師教學以實踐教育目標,專任教師應符合所屬機構任用資格,數量充足,並具備不同的專長,以實踐教學、研究與服務的任務。兼任教師宜與專任教師互補,特別在專業學科方面能增進課程品質與多樣性。系所在教師任用與升遷程序應說明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優先順序,並提供引導式學習與研究環境,以鼓勵教師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創新。
4.1教師聘用政策
系所應有明確的教師任用政策與標準,作為教師升遷依據,且應接納多元學科與多元文化。教師資格審查包括其持續性的研究成果與學術成就。
4.2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應符合所屬機構的人員任用規定,數量充足,並具備不同的專業背景,擔負教學責任。
4.3兼任教師
兼任教師宜與專任教師互補,且配合學校任用、 升遷準則。
4.4教學工作分配
教師之工作應依系所及個人專業發展需求,分配其在教學、研究、服務的時間,並保持平衡。
4.5行政人員
行政人員應有一定的數量與素質,以支援教師與學生需求。
4.6教師評鑑
系所應建立系統化教師評鑑制度,評鑑教師的教學、研究與服務的成效及創新力。評鑑過程應包括政策、教師、學生、職員及其他相關人士。

五、學生
圖書資訊學系所應依教育目的、專業學程目標 開設課程,訂定並公布招生考試、獎助學金、修業管理與就業輔導等法規政策,並向學生與大眾提供學程目標、課程說明、師資陣容、學習評量等資訊。
5.1提供與教學目標相符之教學政策
系所應提供與教學目標相符的教學政策與說明,包括招生考試、獎助學金等,並力求公開與公平。
5.2招生考試
系所應訂定明確的招生考試規範,包括成績計算、興趣、能力、教育背景等。
5.3學習規劃
系所應協助學生配合其生涯目標建立連貫的學習計畫。
5.4學習環境
系所應提供學生共享學習經驗的環境,協助組成學生團體,並參與相關政策制訂。
5.5畢業要求
系所應訂定修業與畢業辦法,並於學生完成修業要求時,授與畢業證書。
5.6 學習評量
系所應建立有系統的學生學習評量制度,評量學習是否達成既定目標,並作為課程改善基礎。評量過程包括教師、學生、職員及其他相關人士。
六、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為實踐系所教育目標之根基,完善的行政管理政策與充足的財務支援,將引領系所達成教學目標。

6.1行政管理
6.1.1 系所是學校獨立的學術單位,具有自主權,依據學校的準則決定課程開設、教師聘用與升等、學生錄取等;學校應提供系所、學程充分的資源與管理支援。
6.1.2 系所的教職員、學生和其他單位同樣享有參與學校決策的平等機會。學校行政單位與其他學術單位應提供智識環境,支持跨學科互動,及鼓勵各系所參與。
6.1.3 系所主管應與學校其他單位擁有同等的頭銜、薪資與權力;具備教師資格、領導力、管理能力,並了解專業學科發展及其責任。
6.1.4 系所行政人員數量應充足,以支援行政主管與教師,協助達成系所任務、學程目標。系所依據制度訂定行政主管與教師任用決策程序,並定期評估。
6.2財務支援
6.2.1 系所應獲得充裕經費,促進教育發展。經費應滿足教學、研究與服務需求,並考量教師、行政人員、學生與教學資源設備等因素。
6.2.2 系所主管、教師、行政人員應依據其教學、研究、服務之成效予以獎勵與敘薪。
6.2.3 系所教師的研究計畫、專業發展、出差、離職等支用經費應與其他系所一致;此外,學生所獲經費支援亦應與其他系所一致。
6.2.4 系所實施規劃與評鑑時,應檢視管理政策、經費政策與經費支援,持續評鑑以改善教育現況與規劃未來,評鑑過程包括教師、學生、職員及其他相關人士。

七、教學資源與設施
圖書資訊學系所應提供師生取用豐富便利的教學資源設施,滿足教學與研究需求,並促進數位化與多元化教學。
7.1. 系所應獲得充足的教學研究資源、空間與設施, 以支持其實踐教學目標。系所應提供教師與學生完善軟硬體設備,以增進研究、教學、服務、諮商、溝通與教學管理。
7.2. 系所教學研究設備與服務應符合教師與學生需求,包括圖書館、多媒體檢索服務、電腦資訊基礎建設等,以支援資訊檢索、網站設計、多媒體製作與獨立研究。
7.3. 圖書館、媒體中心應提供充足的資訊設施、人員、服務與多元傳遞方式,以滿足師生需求。
7.4. 系所教學資源與設施應支援課程,提供各種形式的教學研究,例如透過網際網路進行遠距教學、跨校選課、與國外大學合作教學與研究等。
7.5. 系所的規劃與評鑑應檢視教學資源取用的便利性、教學設施、與傳遞方式等。評鑑過程包括教師、學生、職員及其他相關人士。


參考文獻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of Master’s
Program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2008.” <http://www.ala.org/ala
/accreditation/accredstandards/standards_2008.pdf > (Retrieved 2008/3/
15).(簡稱ALA標準)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ore Values of Librarianship.”
(Retrieved 2007/10/30).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Procedure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Courses 2002.” < http://www/. la-hq.org.uk/directory/
careers/jai.pdf > (Retrieved 2007/6/10). (簡稱CILIP標準)
Kaliper Advisory Committee,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Educat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 the Kaliper Report, 2000.” (簡稱Kaliper Report)
Lorring, Leif. “European LIS Curriculum Project-Content, Reflections and Curricular Question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nuary 2007):16-20.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2000.” (Retrieved 2007/6/10). (簡稱QAA標準)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Guidelines for Library / Information Educational Programs-2000.”
<http://www.ifla.org/VII/s23/bulletin/guidelines.htm> (Retrieved
2007/6/10). (簡稱IFLA指南)

2009年3月17日

東京筑波ALIEP2009年會議紀要

東京筑波ALIEP2009年會議紀要
王梅玲
台灣參加ALIEP的六人留影
980320
一、 ALIEP會議背景與概述


2009年3月5日~8日在日本筑波大學舉行ALIEP會議,全名是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Library &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Practice,譯成中文是亞太圖書資訊教育與實務國際會議。2006年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會議,2007年第二次會議移師到台北,2009年在日本筑波大學舉行。這算是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相關會議,我國這次出席的學者專家踴躍,除了世新大學資傳系林志鳳主任外,還有師大圖資所吳美美教授,我,中興圖資所羅思嘉所長,世新葉乃靜老師,師大謝建成老師,台大博士生張翰文一行共7人。本次會議有182人參加,共發表70篇左右論文,來自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大陸、印度、科威特、泰國、美國、丹麥、馬來西亞、越南、澳洲、紐西蘭14個國家的學者專家共聚一堂,為日本櫻花季預先暖身。


本次會議發表的論文涵蓋圖書資訊學教育、實務、研究三方面,我國發表論文包括個人的Action Research into E-Lear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aiwan論文;葉乃靜教授的From the viewpoints of People Demand of Information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blic Library and Internet;張翰文女士的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Asian Authorship Pattern in JASIST,1981-2005。謝建成教授的 “ The Integration System for Librarians Biblioming多篇論文。其它教授擔任會議的主持人。
台灣學者在3月5日抵達了春意盎然的筑波大學,她是在東京市附近的莰城縣,下午立即拜訪筑波大學圖書館。3月6日上午拜訪筑波大學的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Media Studies研究所,由田中伸一所長接待台灣圖資系所教師,包括吳美美、林志鳳、羅思嘉、王梅玲教授,田中所長首先說明在2002年日本圖書館情報大學在平成16年結束了25年的歷史,改併入了筑波大學轉型成該研究所。


3月6日下午大會開始展開二天半會議,除了論文發表,大會還有專題演講與論壇討論。專題演講有日本國會圖書館館長的「Turning Point of Library Activity」,從日本觀點陳述轉變的圖書館業務。美國匹茲堡圖資所長 Ronald L. Larsen演講「The Emergence of iSchools as a Transformative Force」,介紹美國 Ischool出現理念與探討重點。另外有二場重要論壇論壇,3月6日舉行Collaboration of Information School in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 亞太資訊學院的院長,介紹了CISAP ( Consortium of iSchool of Asian-Pacific Region)組織,邀請美國匹茲堡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紐西蘭圖資學院、泰國、印度、大陸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固慶山創系主任一起會談,最後大家對亞太地區參加iSchool 之CISAP均表示正面肯定態度。


另一場論壇Symposium on Future Perspectives in Globalization p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討論圖書館與資訊專業人才國際化未來發展,美國Danta教授報告圖書館實務如何與研究結合,新加坡報告南洋理工大學分享正在開發新的教育方向,培育 Knowledge Process Outstanding 知識處理委外人才,需要培育學生具備知識、查詢、分析、解釋、科技技術以及判斷與決策等。歐洲介紹國際圖書館學概念後興了。日本報告司書制度較育與全國課程與館員考試制度之討論。韓國延世大學則分享與外國LIS學校交流與交換師生的交流與教學發展。
最後大會又舉行二場論壇,一是Round Table Discussion Collaboration on Faculty Development on Quality Assurance of LIS Progress,是由圖書資訊學系所主任與學者共同討論圖書資訊學制的品質保證及老師發展議題。另外一場會議日本的圖書館員聚在一起開會,Towar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of LIS Education and LIS Proficiency Test in Japan 討論日本圖書館教育課程與全國館員能力測驗。


二、 從識字率與資訊素養看日本圖書館教育
(一) 全國的日本圖書館
日本從西元400年開始有正式歷史,人口面積大約是台灣之五倍,筆者從前在寫日本圖書資訊學教育論文時發現日本只有九所圖資學校,另一方面,日本人只要修習司書20學分課程即可成為圖書館員,覺得日本圖書館事業與教育發展不如台灣與大陸。這次來日本開會,也想以實地調查角度,一探究竟。
日本圖書館事業近代西化運動肇始於1868年,明治維新。政府在多次考察歐美圖書館事業,由福澤諭吉創辦慶應義塾大學圖書館和京都集書院。1872年,政府在東京設立公學開放的圖書館,1880年,改名為東京圖書館,即後來的 National Diet Library日本國會圖書館前身。1899年頒布《圖書館會》,奠定圖書館事業法律基礎。1908年,日本文庫協會改為日本圖書館協會。
日本目前圖書館系統與館員資格列表如下:


國家圖書館 1所
公共圖書館 3,000所 ;15,000圖書館員,1/2有司書證書
學術圖書館;1,500所6,500圖書館員,超過1/2有司書證書
學校圖書館;4,000所;20,000老師有司書教諭證書


日本圖書館員沒有專業圖書館學觀念,在圖書館很少任用常規工作人員。這個現象為何產生?日本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okyo,的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授AKIRA NEMOTO(松本彰)解釋,他認為日本缺乏專業圖書館學觀念是由於日本過去人民識字率高,日本人認為他們有知識、博學,已有許多專業,不需再有圖書館專業,不認為圖書館是重要社會機構。所以圖書館只要有管理員,司書證書20學分課程,10學分司書教諭課程即可培養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管理員。但在最近OECD舉行的國際學生能力測驗(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ant Assessment,PISA),重新界定,並非是獲取知識即可,而是學習者要將獲得知識應用在生活與社會上。日本得知學生在閱讀、科學、數學PISA測驗均表現中下程度,日本教育部開始重新檢討提升閱讀能力與資訊素養,所以日本重新檢討全國圖書館課程與能力檢定考試。
筆者在3月5日與三位教授參觀了日本筑波大學,這也是一所有名的大學圖書館,感謝副館長親自接受參訪,發現圖書館規模與政治大學圖書館相若,而建築正在重新整修,目的是要提供Information Commons資訊共享服務,將電腦室與參考服務結合提供使用者。圖書館在1973年成立,目前有2,475,141冊圖書,12,142種期刊,以及13616種電子資料,服務全校,並提供電子圖書館,共有18658件,該館預算一年744,621,000日幣。全館館員68人,助理16人共84人,其規模與經費與政大相似。


(二) 今日的日本圖書館教育


日本的圖書館教育主要是司書與司書教諭制度,全國有250所大學提供司書教育,100多所大學提供司書教諭教育(即學校圖書館)教育。目前正式圖書資訊系所大學有5所,研究所教育5~6所,包括:慶應義塾大學、筑波大學、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愛知淑德大學、中央大學、東洋大學、駿河台大學等8校。
這次會議室在筑波大學圖書資訊與媒體研究所舉行,其前身是日本圖書館與情報大學,在成立25年之後,因政治因素併入筑波大學成為研究所。目前該所有70位老師,2009年3月6日趁研討會尚未開始,我與林志鳳、吳美美、羅思嘉四位拜訪中山伸一副所長,他是化學主科,在所上教資訊應用課程;全所分4組,包括:(1)資訊媒體與社會組;(2)資訊與媒體管理;(3)資訊媒體系統組;(4)資訊媒體發展組。
該所研究所包括博士班與碩士班,碩士班每年招生37名學生,博班21名學生。全所約有200多位研究生。該所還要支援大學部知識情報與圖書館類課程,也包括司書證書、知識情報關係等議題。大學生畢業出路包括:研究所進修20-30%、公務員與圖書館員15-25%,其他公司企業45-55%。所以日本圖書館學校不僅少,而且學生到圖書館工作比例也不高。


(三) 2009 ALIEP會議的新發展
本次會議中也回應美國:Ischools運動,有論壇討論亞太地區資訊學程聯盟成立與加入議題。有鑑於資訊學校均在探討資訊、人與科技主軸相關問題,而且全球也需要資訊人員之教育,所以建立CISAP聯盟(the consortium of Ischool in Asia panfic http://dis.sci.ntu.edu.sg/cisap/)。CISAP希望共同匯集圖書資訊學、電腦科學所有以人、科技資訊為主軸的學校共同討論Ischool之教學與研究,這將是跨學門領域之學術團體,也將為21世紀培育資訊人員共同努力。台灣地區大學也開始討論因應與參加這個組織。但美國Ischool運動在亞太地區不一定適合,亞太地區各國語言不同,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水準不一、教育制度分歧,所以CISAP如何經營成功是大哉問。


(四) 日本LIPER教育改革計畫
日本圖書館問題已有多年,2006年進行LIPER計畫並提出報告,發現日本圖書館教育已50年未改變,產生鴻溝,全國缺乏標準化與全國課程,所以建議新圖書館教育,要加上資訊科技技能與使用者研究。並且增加全職圖書館之就業名額與機會。在與次ALIEP2009,日本圖資系所共同研討全國圖書館會議,希望針對 學術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可設計一套全國與標準課程,初步構想包括8種核心領域:(1)圖書資訊學原理;(2)資訊使用者;(3)資訊資源知識;(4)資訊媒體;(5)資訊服務;(6)資訊系統;(7)管理;(8)數位資訊(學科、使用者、媒體、館藏)。預祝ALIEP2009可以為日本新圖書館教育與課程開啟新機,也希望其成果可提供我國與亞太地區國家參考參考。


結語
ALIEP2009年熱鬧與隆重的舉行,也獲得豐碩的成果,包括對日本圖書館業與教育及研究有了認識,Ischool運動興起,國際化受到重視,圖書館實務與教育研究結合,e-learning的討論方興未艾。但看了三年的會議,覺得會議缺乏常設組織來推動,例如這次會議結束,尚無法預期得知下一屆會由誰主辦?主題為何?如此 ALIEP未來發展,命運未卜,最好可以有一個組織來推動才可以為亞太圖書資訊學教育搭好橋樑。

參考書目
1. ALIEP 2009年Conference Proceeding。
2. AKIRA NEMOTO,”GALAPAGOS OR AN ISOLATED MODEL OF LI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於ALIEP 2009年Conference演講。
3. Makoto NAGAO,”Turning Point of Library Activities”於ALIEP 2009年Conference演講。